首页 财经 酝酿“重出江湖” 梅州蕉特茶从“芯”出发

酝酿“重出江湖” 梅州蕉特茶从“芯”出发

  “采茶姑娘勤采茶,左一篮来右一篮……”悠扬的客家山歌在梅州市蕉岭华侨农场的寨背茶林飘荡,山坡上的采茶人手指翻飞采摘新绿。尽管去年冬干旱影响了茶树抽芽,采茶期阴晴不定的天气,也为采茶晒青带来难度。但制茶人罗金秀手上的工作一刻也闲不下来,只盼在大家努力下,沉寂多年的蕉特茶能重出江湖,擦亮当年扬名海外的“金字招牌”。

  作为梅州农业主导产业之一,嘉应茶是梅州市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。2020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以蕉华园为重点,打造广东(梅州)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。时光飞逝一甲子,在蕉华农场成立60年之际,诞生于此的蕉特茶,迎来多重政策叠加的绝佳发展机遇,为打响“嘉应茶”大品牌,提升“梅字号”农业区域品牌影响力贡献蕉华力量。

  小小叶子创下昔日辉煌

  蕉特茶诞生于1960年的蕉岭华侨农场,是蕉华特级茶的简称,细分为蕉精、一级茶、二级茶等等级。独特的时间和地理位置,昭告着其背后历史缘由;“特级茶”的称誉也反映非同一般的品质。

  1960年,广东省蕉岭华侨农场成立,为归国华侨撑起一方天地。距离场部数公里的寨背古茶林因800米高的海拔,常年云雾缭绕,是出产好茶的绝佳位置。蕉华农场数千归国华侨在此垦荒种茶,先后开辟了3000多亩茶山。

  采茶工人在蕉岭蕉华农场的寨背茶林间采茶

  “蕉特茶有乌龙茶、红茶和绿茶三种,其中乌龙茶最为出名,但蕉特红茶却在很长时间内是梅州唯一出口的红茶。”年逾古稀的钟鸣开是蕉特茶第二代制茶师傅,1972年进入农场工作,驰名中外的蕉特红茶就是在他这批制茶师手中产生。

  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月,精选清明前一芽两叶、手工三炒九制的“蕉特茶”凭着口口相传逐渐打响名头,并赢得海外华侨喜爱而风靡东南亚,曾赚取大量外汇。兴盛的茶叶产业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涌入茶山,最高峰时期有4000多人在此种茶、制茶,蕉华农场寨背管理区16个生产队里仅剩3个非种茶的生产队也转产改种茶叶,百货店、布店还有水货店等陆续开张,公交车碾过砂石路,从场部开到茶山。“因为蕉特茶盛名,当时的寨背被誉为‘小香港’,曾盛传‘有女要嫁就嫁蕉华制茶郎’的说法。”蕉岭华侨实业综合开发公司总经理钟科道出了辉煌过去。

  制茶厂的工人在晒青,空气中弥漫着茶叶清香

  随着茶场的改制,所有茶田包产到户,茶农和制茶师傅积极性再被激发,产量、效益翻了一倍以上。“当时茶青依然由茶场统一收购制茶,超出年度计划任务的就有额外奖励。”钟鸣开回忆道。蕉特茶也进入发展黄金时期,并在海外华侨心中占据重要地位。“以前华侨回梅州,要带两样东西出去,其中一样就是‘蕉特茶’。”钟科补充道。

  从“芯”出发激活老品牌

  昔日的辉煌让人记忆犹新,也提醒着蕉特茶人必须迎头赶上,追赶逝去的时光。

  2020年1月2日,蕉华园区体制改革正式完成,成为蕉岭一方热土的重要组成部分, 其定位发展的广东(梅州)大健康高科技产业园起步良好,规划项目建设如火如荼。

  精选清明前一芽两叶、手工三炒九制的“蕉特茶”曾凭着口口相传逐渐打响名头

  一幅立足世界长寿乡,挖掘生态、长寿、富硒等特色资源的大健康产业实景图徐徐铺展开来。“产业园共有2个起步区、2个示范区,其中现代农业示范区融合‘菜篮子’‘果盘子’‘米袋子’‘茶罐子’‘水缸子’五个主题板块,集研、游、产、销为一体。”蕉华区党委委员罗万旋告诉记者。作为“茶罐子”重要组成,蕉特茶也重新登场。“2020年春节前,我们召集了制作蕉特茶的老师傅们,共商如何重振蕉特茶雄风。”钟科告诉记者,那场会大家谈得热烈且激动。钟鸣开也重新出山,和第三代制茶师、外地制茶师傅一道,研究完善蕉特茶制作工艺,一同还原“蕉特茶”的老味道。

  走进蕉特茶制茶厂,偌大的门坪铺满了刚采摘的明前茶青,阳光的照晒下泛着光泽,空气里弥漫着茶叶清香。但要重现“蕉特茶”浓郁醇厚、甘留舌牙的口味,并实现标准化制作不容易。“因寨背寒凉气候,使得茶芽叶肉比其他地方的更厚。这意味着制茶的时间和火候不一样,简单套用是做不出蕉特茶的口感。”罗金秀说。从3月15日开始制茶到清明节前第一批成品乌龙茶出炉,期间制茶师傅们在与天气、与自己抢时间,不断摸索蕉特茶的“脾性”,因“材”施“策”。

  制茶师傅罗振富在茶厂借助机械设备不断摸索,想以标准化的生产重现“蕉特茶”浓郁醇厚、甘留舌牙的口味

  “今年我们的重点就是还原蕉特茶的老味道,目前企业也已经注册了两个品牌,敲定了两款外包装,下一步计划通过合作伙伴经销网络推出市场。”钟科还告诉记者,他们计划为乡贤、分散各地的归侨们寄去一份蕉特茶,让他们再次品尝蕉特茶的经典味道。

  来源:广东学习平台

热门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